细说汉字:头首称页——说“页”(頁)

细说汉字:头首称页——说“页”(頁)

头首称页——说“页”(頁)

朱英贵

我们今天所说的“页”通常是指书册中的一张纸或者一面纸,它可以是名词,比如:“这本书缺页”;更多时候是量词,比如:“一本书300多页”,“请翻到128页”,“一叶小舟”等等。然而“页”(頁)字的造字本义却是指人的头或首,本文就来说说这个“页”字。

一、“页”(頁)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

图1:“页”(頁)字的甲骨文形体

从上图“页”(頁)字的甲骨文形体来看,“頁”字应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,它就像一个坐立的侧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,有些头部描绘的是轮廓、眼睛、张开的嘴巴和毛发(前三个字形),有些头部的描绘省去了毛发,突出眼睛、张开的嘴巴(后二个字形),它的造字本义应该就是头(頭)的意思,后起的“頭”字也正是用“頁”字作表意偏旁的。

《説文解字》:“頁,頭也。从𦣻,从儿。古文䭫首如此。凡頁之屬皆从頁。𦣻者䭫首字也。”(注:孙刻本《说文解字》作“从𦣻,从几。”和刻本《说文解字》与汲古阁本《说文解字》均作“从𦣻,从儿。”)

许慎对“頁”字所作解释的大致意思是:“頁”,就是人的头部。它的字形采用“𦣻”、“儿”两个构件会合成意。古文“䭫”字的“首”字就写成这样。大凡跟“頁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“頁”作为表意偏旁。“𦣻”也是“䭫”字中的“首”字。

由于许慎没能够见到“頁”字的甲骨文字形,故对于《说文解字》的这段解释,读起来似有云里雾里之感。这主要是因为“古文䭫首如此”和“𦣻者䭫首字也”这两句表述让人似懂非懂。

清代段玉裁《說文解字注》对此作了如下一大段解释:

頭也。从𦣻。从儿。古文䭫首如此。

按此十二字葢後人所改竄。非許氏原文。原文當云。𩑋、古文䭬𩠐字如此。从𦣻。从儿。共十一字。䭬字見下文𩠐部。䭬者、小篆依常例。當於䭬下出𩑋。解云。古文䭬。而以如是立文。則从𩑋之九十三文無所附。故別出𩑋爲部首。正如儿卽古文奇字人。亣卽籒文大。而皆必別出之爲部首。云儿古文奇字人也。云亣籒文大改古文也。皆不必再釋儿字亣字𩑋字之義。後人乃於儿下贅之云仁人也。𩑋下贅之云頭也。而倒亂其文。皆由不知許氏立言之變例故爾。𩑋部不廁𩠐部後而列於前者、蒙八篇从儿之字爲次也。小篆𦣻、古文作𩠐。小篆䭬、古文作𩑋。今隷則𦣻用古文。䭬用稽字。而𦣻𩑋䭬皆不行矣。从𦣻儿爲𩑋首字。如从气儿爲欠、从目儿爲見。會意。字本與䭬同音。康禮切。十五部。今音轉爲胡結切。

凡𩑋之屬皆从𩑋。

大徐本此下有𦣻者䭬𩠐字也。小徐本𦣻作𩑋。此古注謂𩑋卽䭬字也。要非許語。今𠜂。

段氏认为,《说文》中“頭也从𦣻从儿古文䭫首如此”这十二个字是“后人所篡改,非許氏原文”,原文为“古文䭬𩠐字如此从𦣻从儿”,共十一字,没有“頭也”这两个字的解释,并且在“古文䭫首如此”的“首”字之后还有一个“字”字(大徐本此下有“𦣻者䭬𩠐字也”)。

段氏认为,“頁”字 “从𦣻从儿”,当作“𩑋”。然《说文》将其归入𩠐部(首部),与“䭬”字同列,“則从𩑋之九十三文無所附”故“別出𩑋爲部首”,其实“𩑋”字“本與䭬同音”,因此,“小徐本𦣻作𩑋”,“此古注謂𩑋卽䭬字也”

那么,“䭬”又是一个什么字呢?甲骨文中没有“䭬”字,然而金文中却有丰富的“䭬”字形体(详见下图)

图2:“䭫”字的金文形体

从上述金文字形来看,似乎是在甲骨文“首”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作声旁的“旨”,这个字读作qǐ,后来为“稽首”的“稽”字所代替,“稽首”即“䭫首”。请看如下一些解释:

①《汉书诸侯王表序》:“汉诸侯王厥角䭫首。”

②应劭曰:“稽首,首至地也。”

③师古曰:“䭫,音口礼反。于稽同。”

④补注,钱大昭曰:“说文,䭫,下首也。䭫,古稽字。”

⑤《白虎通》曰:“所以稽首者何?稽,至也,言头至地。三苍,稽首顿首也。周礼太祝:辩九拜,一曰䭫首,是也。”

“䭫”字的字形演变如下图:

图3:“䭫”字的字形演变

金文中有许多“䭫”字的例子,而且大多数是前加一个“拜”字,后加一个“首”字,构成“拜䭫首”的语言格式,其义是表示答谢天子赏赐时所施行的拜礼。诸如:

①《窂鼎》:“拜䭫首。”

②《班簋》:“班拜䭫首曰,呜呼丕显丮皇公……”

③《令簋》:“另拜䭫首曰,小口迺学。另对扬天子休。”

④《周公簋》:“拜䭫首,鲁天子造氒顺福。”

⑤《沈子簋》:“拜䭫首,敢取邵告朕吾考令。”

…………

回过头来再看“頁”字。虽然“䭫”字与“頁”字同义,但是汉字中有大量的以“頁”为表意构件的字,于是《说文解字》便将“頁”字作为部首,单列“頁部”,其字竟有近百字之多(参见下图):

图4:《说文解字》“頁部”字(共4页)

其实,上述关于“䭫”字与“頁”字的关系,只是由于未见甲骨文的许慎在解说过程中带来的一段插曲,如果弃而不论,从后世出土的甲骨文、金文字形来看,那么“頁”字本身的字形与字源演变关系还是清晰的(见下图):

图5:“页”(頁)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

从上图可以看出,“頁”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人的头部,其造字本义当为:名词,人的头部、面部。金文字形有所变异,将上部的头形符号做了90度的转向。楚系简帛文字的大篆基本上承继金文的形体,到了小篆则将金文字形中的“首”写成了“𦣻”,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“人”或者“儿”写成了两点,这便是正体字的“頁”。

“頁”字本来读作xié,当“頁”假借为“葉”(叶)之后,“頁”便被转读为被假借字“葉”(叶)的读音yè了,这是合并或假借过程中发生的“变读”现象。

二、“页”(頁)字的字义演变源流

“頁”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头部、面部。例如:“頁,頭也。”(《说文解字》)再如:“页即首字,今音误同叶。”(清·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谦部》按语)

“頁”字在古代除了表示头部、面部的意思之外,通常是用作构字的部首(表意偏旁),大凡含有“頁”的字多与头部、面部的意思有关。直到近现代,“頁”字才有了如下几种引申义:

其一,用作名词,表示书册中的一张纸,即有眉有边的书籍用纸。例如:“小儿所书写,每一页谓之一葉,今书一纸谓之一页。或作葉,其实当作枼。”(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)再如:“'有缺页吗?’书庄伙计的头凑了过来。'有缺页可以给你老先生补来。’”(叶圣陶《乡里善人》)又如:页顶、页脚、页角、页眉、页面、插页、彩页、册页、扉页、活页、散页、脱页等词语中的“页”。

其二,用作量词,用于使用一面的一张纸。例如:“侣笙(蔡侣笙)翻开图来看了两页,仍旧掩了。”(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六回)再如:“时间在日历上一页一页扯去。”(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十九)又如:“一个月写两封信,见一次面。每封信一页信纸。”(刘绍棠《西苑草》)

其三,用作量词,用于两面印刷的书本中一张纸的一面。例如:“十二年是一部多厚的书呀,现在该翻开第几页!”(陆文夫《平原的颂歌》)再如:一本三百页的书。又如:第一页。

其四,用作量词,用于薄片状物。例如:“我的耳际只有风声,水声,仅仅张得几页帆呢。”(叶圣陶《隔膜》)再如:“和男人们比赛割麦,在脊背上搁一页瓦,抡一上午镰刀不展腰不展腰似的。”(王汶石《大木匠》一)又如:一叶扁舟。

其五,用作量词,开,指相当于整张纸的若干分之一。例如:“这样说,一副十二页的机器总要了。”(《负曝闲谈》第十六回)

根据上面对“页”(頁)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,现将“页”(頁)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(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):

【附注】文中有个别古字,电脑未能显示,

相关推荐